查看原文
其他

闯过“死亡之路”的外交官——孙必干

人民网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人物简介    


孙必干196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入外交部;1990年后,他先后任中国驻沙特、伊拉克、伊朗大使;2003年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出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杰出外交家、原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大使、第二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2006-2009)、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孙必干大使,长期患病,于2021年11月因肺炎住院,后引起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于2022年1月12日晚9时逝世,终年80岁。

孙必干大使为人正直、善良、低调、谦虚,为了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不畏艰险,远离故土。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这样一位好大使走了……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孙必干大使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使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外交官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沉痛悼念孙必干大使,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我和张兵同志在主编《紧急护侨》一书时收录了孙必干大使写的《逃离“死亡之路”伊拉克人质事件始末》一文。在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之后,孙大使担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中由武警陪同履职尽责,忠心赤胆,不辱使命。2004年4月,在伊拉克战乱的环境中,为了解救被武装分子劫持的7名中国公民,孙大使殚精竭虑,通过官方、民间组织、地方势力各种渠道寻找人质下落,要求协助解救人质。在国内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使7名人质逃离死亡之路成功获得解救。外交部为复馆小组记集体二等功。孙必干同志为中国外交做出过特殊贡献,我们十分怀念他。

——梁宝山领事


孙必干大使曾是我的邻居。他作为资深大使和感动全国的著名人物,善良朴素,平易近人,令人敬佩。深切怀念孙必干大使,愿他天堂安息,家人节哀。

——尹承德参赞


孙必干大使是我大学二年级的同班同学,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对我帮助甚多。对孙大使的逝世我感到深切悲痛。孙大使请走好,孙夫人请节哀。

——马振岗大使


带保镖的外交官

2003年6月,中国外交部向战后伊拉克派出了复馆小组。临危受命、出任伊拉克复馆小组组长的孙必干大使,讲述复馆时的那一幕至今兴奋不已:



孙必干(左)走在伊拉克大街上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中国驻伊使馆撤馆,处于关闭状态,在战争中及战后遭到严重破坏,已不可能重新使用和居住。但伊“改朝换代”后,继续保持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这就要有人去。“虽然当时伊拉克还处于战乱环境,很多情况也很不明朗,但中央、外交部还是决定派复馆小组。

小组7位成员中4位属撤离后重返,另外2位本来可以去条件较好的使馆工作,我也已经退休,但接到复馆通知后,无一人推辞,均积极响应召唤。”



2004年7月9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人员及警卫人员合影。


“当时时间很紧迫,6月上旬集中准备,下旬就出发,先到约旦,7、8月我和小组另3位成员进入伊拉克工作了将近一个月后返回约旦。2004年2月,6位武警到达约旦后我们会合成13人的大组重返巴格达,直到9月份部分人员回国。”

复馆小组冒着风险、克服困难,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2004年7月9日,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正式复馆。由于使馆原址遭到破坏,使馆临时的办公地点仍然设在巴格达曼苏尔饭店,由于环境艰苦,也不可能搞什么特别的仪式,但艰苦的工作终于有了成果。“

正式复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对伊拉克的工作,因此宣布复馆那一刻,小组每个成员都非常激动。我记得,当时我们拿出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全组13个人在国旗下合影留念,简陋的画面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有人说,正是由于这次使命,使您成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带保镖的外交官?”

“你说的保镖也就是武警吧,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中的确是第一次。由于当时伊拉克局势的确乱,加之安全也是完成任务的保障,中央决定派武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外交人员的关怀。这6位武警战士是从北京武警总队挑选出来的,他们非常好地完成了任务。”孙大使娓娓道来。

枪声中睡 炮声中醒

从约旦到巴格达这一路非常危险,有人称它“死亡之路”。这条公路全长1000多公里,在伊拉克境内有500多公里,特别是费卢杰到拉马迪之间这一段,更是袭击事件频繁,两次中国人质被绑事件均发生在这个区域。



复馆小组离开约旦前往巴格达

此外,由于伊拉克一直处于动乱状态下,枪战、路边炸弹、自杀性汽车炸弹,以及后来的绑架、斩首事件等等,都给在那儿工作的外国人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威胁。只要外出,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比如有一次我去‘绿区’做一个重要的拜会,那里的安全措施应该是很严密的,3道岗哨都要检查,当时我们已经过了第一道安检,第二道也已通过,就在我们要发动汽车向第三道岗前进的当口,身后的第一道岗处发生了爆炸,声音非常大。

另一次,我们正在伊拉克外交部等待去参加一个活动,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对面的库尔德人办事机构发生了剧烈爆炸,相距不过百十米!后来据报道在这次爆炸中有17人身亡。”

“外出有危险,不外出也并不意味着安全。我们住的曼苏尔饭店,就处在经常发生袭击事件的那条街的末端,挨着‘绿区’,有两次炸弹就落在饭店门口。反正在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里,什么坦克、枪炮声、直升机等等都是极为司空见惯了,可说是‘枪声中睡,炮声中醒’。”


“局势如此险峻,但听说您外出时,居然西装里面不穿防弹衣?”


“其实,一般情况下还是穿的,比如两次进入巴格达去查看被破坏的使馆时。但在所有官方正式拜会中的确没有穿鼓鼓囊囊的防弹衣,因为我是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更要维护一个中国外交官的形象和尊严,这也许比外交官的生命更为重要。当然这并不是冒险,因为其他的武警战士还有司机等都穿着防弹衣,这是最起码的防御措施。”

艰辛外交路 不仅是光环

花甲之年、带病之躯的孙必干,家中还有80岁的老父母,本可以安享退休后的轻闲生活,却欣然受命重走“死亡路”。


“除了带着几位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听说您还带着救心丸上了路?”

“当时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感到这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使命。外交人员在任务面前是不能犹豫的。回家后跟家人也说了,作为外交官的家属,他们对很多情况也很习惯了,知道任务有风险,但都支持。

我患有冠心病,也知道在伊拉克恶劣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的,因此把平时吃的常用药都带上了。其实我国外交战线上人才济济,都能胜任这样的任务,而且我相信他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响应国家的召唤。”



复馆小组组长、临时代办孙必干(中)在警卫人员的护卫下抵达巴格达。


作为一位在外交战线上奋战了几十年的资深外交官,在孙必干看来,外交工作是神圣和光荣的,但并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西装革履迎来送往、潇洒风光的一面,这只是一部分,但不是重要的部分。

实际上,外交官有时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不只是像巴勒斯坦、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战乱地区,一些自然灾难发生的地区也有外交官在第一线。

此外,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围绕着国家战略目标而展开的艰难谈判和交涉也不会见诸荧屏和报端,实际上正是建国以来很多老一辈外交家的辛勤耕耘,为后人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但他们所得极少。

对一位外交官而言,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和艰难的风险时,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对祖国的忠诚,把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End-

文字 | 人民网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